跨境日常行为的域外
法律边界解析与合规指引
作者:方超律师,广东广信君达(东莞)律师事务所涉外法律专业委员会
近期,一起发生于韩国的“粉丝追星”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名中国公民在韩国某艺人退伍当晚,前往其位于首尔的住所并尝试输入门禁密码,最终因涉嫌非法闯入未遂(attempted trespass)被警方逮捕。此事件看似为个别案例,实则反映出中国公民在跨境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法律认知偏差问题。
在中国法律框架内,该行为或会被认定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通常会以行政处罚或警告教育的方式进行处理。然而,在韩国刑事法律体系中,侵入或试图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无论其动机如何,均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这种差异的本质在于不同法系在私人空间保护强度、行为犯与结果犯认定标准以及主观意图在定罪中权重等方面存在根本分歧。
本文旨在从涉外律师实务视角出发,梳理中国公民及企业在海外常见的法律认知盲区,并提出相应的合规建议。
一 私人空间的法律边界:从“私域自治”到“国家干预” 2019年8月,泰国《家庭发展及保护法》(Family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ct)修正案生效,明确将“在家中吸烟致使家庭成员健康受损”的行为纳入家庭暴力范畴。依据该法,若有证据显示吸烟行为对同住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孕妇)造成健康危害,受害方可以向法院申请保护令,吸烟者可能会被强制接受戒烟治疗,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刑事指控。 法律逻辑解析: 该立法体现了“健康权优先于行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泰国立法者认为,二手烟暴露构成对家庭成员健康权的持续侵害,符合“家庭暴力”的广义定义,这与传统认知中“暴力”需具备直接肢体冲突或精神胁迫的要件存在明显差异。 跨境合规要点: 对于在泰国设立家庭住所的中国公民而言,需重新评估家庭内部行为的法律后果。建议在租赁或购置住宅时,明确了解物业规则及当地家庭保护法规,以避免因生活习惯问题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根据日本修订后的《道路交通法》(Road Traffic Act),骑行自行车时使用手机的行为与酒后骑车同等处理,最高可处6个月以下监禁或10万日元以下罚金。该规定并非单纯针对事故后果进行惩罚,而是将“骑行中使用手机”本身认定为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犯”。 立法理念分析: 日本交通法规采取“预防性干预”模式,强调通过严厉刑罚威慑高风险行为,而非等待损害结果发生后再进行追责。这种立法模式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同样较为普遍,体现出对公共安全“零容忍”的法律态度。 实务建议: 中国企业派驻日本的员工,应在入职培训中明确告知当地交通法规。特别是在自行车使用频繁的城市(如东京、京都),雇主有义务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以避免因员工个人违法行为影响企业声誉。 二 商业礼仪与反腐败法律的冲突:新加坡案例 (一)案例回顾 某中国公民驾车通过新加坡关卡时,见执勤交警在烈日下工作,递上10新元(约50元人民币)纸币,表示“买杯水喝”。该交警见状立即将纸币丢弃并迅速离开。此举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或可被理解为善意表达,但在新加坡法律框架下,已触及《防止贪污法》(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红线。 (二)新加坡反腐败法律的“零容忍”机制 根据新加坡《防止贪污法》第6条,任何人向公职人员提供“报酬”(gratification),无论金额大小、是否附带条件,均有可能构成贿赂罪。该法采用“行为犯”模式,不要求证明行贿人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意图,仅需证明“给予报酬”这一客观行为即可定罪。 域外管辖与执法实践: 新加坡反腐败局(CPIB)拥有独立调查权,对涉嫌贪污案件的侦查不受行政干预。该国将“廉洁政府”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可能损害这一制度的行为,均将受到严厉打击。 (三)对中国企业的合规启示 对于在新加坡或其他实施严格反腐败法律的国家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建议如下: 1.建立全员合规培训机制:明确禁止员工向任何公职人员(包括海关、税务、监管机构人员)提供任何形式的礼品、现金或招待,即使金额微小。 2.制定《跨境业务礼品馈赠政策》:明确界定可接受的商业礼仪范围,建立礼品登记制度。 3.聘请当地法律顾问:在重要商业活动前,咨询专业律师,确保行为合规。 三 法律文化差异的深层逻辑 上述案例反映出中国与多数普通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在法律文化上存在根本差异 这种差异要求中国公民及企业在跨境活动中,必须摒弃“国内经验”的路径依赖,重新建立符合当地法律文化的行为准则。 四 律师建议:构建跨境合规体系 1.行前法律尽职调查:登录目的地国司法部或外交部官网,了解基本法律禁忌。特别关注交通法规、毒品管制、公共行为规范等领域。 2.保持谨慎行为准则:“入乡随俗”不仅是文化建议,更是法律要求。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最保守的行为方式。 3.及时寻求法律帮助:遇到执法检查或法律纠纷时,第一时间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并聘请当地律师。 1.建立全球合规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国家的法律环境,制定差异化的合规政策。 2.开展定期合规培训:确保派驻海外的员工充分了解当地法律,特别是反腐败、劳动法、税务法规等高风险领域。 3.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在重大投资、并购、诉讼仲裁等事项中,聘请具有当地执业资格的律师团队提供支持。 五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境法律风险已成为中国公民及企业必须正视的课题。从韩国的“粉丝追星案”到新加坡的“10新元事件”,每一个案例都在提醒我们:法律的边界往往超出常识与经验的范畴。 作为涉外律师,我们建议所有计划出境的个人及企业,将“法律合规”作为行前准备的核心环节。唯有如此,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法律环境中,既抓住机遇,又规避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稳致远”。 如需进一步咨询,请联系我们的涉外法律团队。(一)泰国:家庭空间中的吸烟行为纳入刑事规制
(二)日本:骑行中使用手机可处监禁刑
(一)个人层面
(二)企业层面
作者 | 方 超
排版 | 黄丽莹
校对 | 王 魏
审定 | 张兴永